2025年的中国楼市:买不起与卖不掉的困局
2025年,中国楼市呈现出一种令人担忧的矛盾景象:房价居高不下,交易量却持续萎缩,买房难、卖房难的困境愈演愈烈。这并非昙花一现,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在当下集中爆发。 回忆几个月前与朋友小张、小李的聚餐,他们的遭遇便已预示着这场风暴的来临。小张苦恼于2022年购入的房产,即使降价30万元也无人问津;小李则辛辛苦苦攒了五年首付,却依然无力购入心仪的学区房。他们的困境,正是当下无数中国家庭的缩影。
克而瑞房地产数据平台发布的《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》佐证了这种严峻的现实。报告显示,全国百城新建住宅均价已达17893元/平方米,同比上涨3.2%;然而,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却下降了8.7%,二手房成交量更是同比下滑了12.3%。高房价与低成交量的强烈反差,仿佛印证了曹德旺先生2023年底的预言:“中国房地产将进入买不起、卖不掉的时代”。 这并非危言耸听,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原因。
回顾过去二十年,房地产行业一直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,对GDP的贡献率平均超过25%。 然而,这二十年也是房价持续飙升的二十年,其涨幅远超居民收入增长速度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05年至2025年,全国商品房均价上涨近四倍,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约2.7倍。 这种收入与房价的巨大剪刀差,使得购房压力日益沉重。中国社会科学院2025年初发布的《中国住房发展报告》指出,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18:1,二线城市也达到12:1,远高于国际公认的3:6的合理水平。 这意味着,即使不吃不喝,普通家庭也需奋斗十几年才能勉强购置一套住房。
展开剩余72%然而,供给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融资收紧、土地成本高企、建筑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开发商的成本居高不下。自2024年以来,多家大型房企陷入债务危机,行业整体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压力。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,全国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已达19个月,创下近五年来的最高值。 即使如此,许多开发商仍不愿大幅降价,因为这不仅会影响企业形象,还可能引发断供潮和集体维权,进而恶化市场环境。更重要的是,许多项目的成本线已很高,大幅降价意味着巨额亏损。
此外,区域分化日益加剧,也是当前楼市的一大特征。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的房价依然坚挺,甚至小幅上涨;而众多三四线城市则面临着严重的人口流出和房价下跌的压力。以东北某地级市为例,2025年上半年新房价格较2022年高点已下跌近25%,但成交量并未明显回升。
金融环境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楼市。尽管2024年下半年以来,央行多次下调LPR利率,试图刺激需求,但效果有限。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,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已降至4.3%左右的历史低位,但新增房贷规模增长乏力。这表明,单纯依靠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扭转楼市颓势。
人口结构的变化更是对楼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3.2亿,占总人口的22.8%;同时,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,2024年出生人口仅为940万,创下数十年来的新低。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意味着未来住房需求将逐步萎缩。
从供需关系来看,房价理应下跌。然而,许多城市的房价依然高企,这背后是复杂的利益博弈。房地产与金融、土地财政、就业等多重利益密切相关,一旦房价大幅下跌,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。这也是各地政府不断出台稳楼市政策的原因。
这种“买不起、卖不掉”的困境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压力。朋友小王一家三口挤在60平米的旧房中,每月需拿出40%的家庭收入还房贷,无力改善居住条件;朋友老李因2021年高位买入的房产无法出售,不得不放弃了异地工作的机会。
这种困境也催生了新的居住理念和模式。租房不再是临时选择,而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长期居住方案。58同城房产研究院数据显示,25-35岁人群中选择长期租房的比例已从2020年的28%上升至2025年的41%。共享居住、长租公寓等新型居住方式也快速发展。
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,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,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房产投资。房子是用来住的,而非用来投机的;量力而行是首要原则;关注房屋的居住属性而非增值属性;非刚需群体应考虑多元化投资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的房产表现差异巨大。教育资源丰富、医疗配套完善的区域房价相对稳定,而配套不足的区域则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。这标志着房地产市场正从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、差异化方向转变。
从政策层面看,2025年以来,多地已推出“因城施策”的调控措施,但其能否根本解决问题仍有待观察。
中国房地产市场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,告别高速增长,走向平稳发展的新常态。房子将逐渐回归居住属性,投资属性将被弱化。解决当前楼市困境需要多管齐下,完善住房供给体系,健全房地产长效机制,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。
曹德旺先生的预言并非完全成真,但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,旧模式难以为继,新的均衡尚未形成。在这个转型期,挑战与机遇并存。 最终,房子的最大价值不在于升值潜力,而在于它能否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空间。
"
发布于:广东省